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

草坔囝看這字--坔

草坔的"",這個字我從小就認識,會寫,也會用台語講,就是不會用注音符號拚音。但依稀記得有位長輩告知那個字唸作ㄌㄨㄥˋ;一晃眼數十年過去了;拜科技之賜,用手機書寫"",再查注音,發現注音符號為ㄉ一ˋ,從此電腦或手機輸入"",非常順利,但為何是ㄉ一ˋ?
戰國策校注卷六記載坔乃古地字;遼代僧人釋行均編漢字字典龍龕手鑑埊墬坔三古文音地;根據康熙字典226頁與地同;以上典籍皆可發現坔這個字音義為地,無疑義;然康熙61年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二記載大武郡數處平地湧泉,浸溢數里,土人謂之水坔。坔,土音濫,字典中無此字,此土音濫,疑似部分字典把坔這個字注音為ㄌㄢˋ的源頭,如;正中書局出版的國民常用標準字典74年版,在258頁土部3畫,地之異體字,另同書在262頁土部4畫,音為ㄌㄨㄥˋ,意為土質鬆軟之地,潮濕泥濘之地曰坔。
台灣地名有坔的地方分布在嘉義、台南、高雄有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坔埔、民雄鄉鴨母坔、台南市鹽水鎮坔頭港、學甲有草坔、高雄鳥松有坔埔山,其中坔的閩南語發音都是 lam3,根據台北南天書局出版徐金松編台語字典拼音為柳庵  lam lam3;另文藝學社沈富進編彚音寶鑑,坔的拼音柳甘3lam3;草坔是閩南語發音,因此草坔要說成:交出2 柳甘3 tsháu  lam3,其義為土質鬆軟、潮濕泥濘之地。
下草坔賴姓宗親大部分是賴承宗公之次子英和公(二世二房)及孫全、混及梨(三世)墾荒而成,此地當時濱臨倒風內海或在內海中,慢慢陸沉形成陸地,形成過程應是水多土少積水之地,慢慢變成水少土多的沼澤,最後完全變成陸地,完全符合坔這個字的意義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