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

為何「草坔」耕地愈向西地力愈佳,收成愈好?

台南平原北部地層分布圖,深綠色線為將軍溪,黃綠色線為古曾文溪,於1823年因暴雨於蘇厝附近改道注入台江內海導致淤積;古曾文溪失去上游的水量,開始淤積,目前只剩一小段,在佳里溪洲(大灣)的西北部注入將軍溪(兩線交會處)。 淺藍色土地為潟湖和沼澤堆積層地質,鹽分高不利種植,會隨時間淡化,愈往東愈晚堆積,因此地質愈鹹,祖厝過麻學路東北側之前的鹽土埕,冬天會從土裡滲出白鹽,在此最為明顯。 黃色部分為台南層,是古曾文溪的河流沖積平原,下游擺盪約25公里。古曾文溪在3000-4000年前,從麻豆南側,當時的海岸,注入大海,每年從山上挾帶大量泥沙,堆積兩岸,使得海岸線慢慢向西擴張,河流也不斷向西延長,稱為延長河,如此不斷循環;一直到佳里北邊,古曾文溪向北轉了90度,原因本人認為是濱外沙洲圍堵所致,一直到學甲西側才再轉而向西,注入大海。河流沖積土帶來較為豐富的養分,土也不鹹,適合耕種。至於兩種地質分界在哪裡當然要有更嚴謹的地質探測,經請教長輩,菁埔地力較好,土地價格也偏高當屬河流沖積區;嘉南大圳以東土地偏鹹,當屬潟湖和沼澤堆積層地質。將軍溪在營頂前之上游稱麻豆大排,係日治時代為減少倒風內海低漥地區積水,由兩岸民工挖掘而成,草坔、港子尾長輩告知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