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

「草坔」莊在前清被記錄的第一筆正式資料

草坔」莊名在清朝文獻中,個人發現只有兩筆資料,第一:同治年間(1861-1875)臺灣府輿圖纂要186頁記載草坔莊屬麻豆堡是21莊其中一莊,距諸羅縣城70里; 以上資料再查諸嘉義縣志(政事志)16頁至20頁,記載下列事項列於後: 1. 乾隆51(1786)年林爽文民變,諸羅縣城遭圍未降;乾隆52(1787)年11月奉上諭,賜名「嘉義」。 此後由於臺灣府、嘉義縣志未續修,故地方行政區劃未詳。僅依當時人與日治初期日人所收集之 資料分析。 2. 道光年間(1821-1850)嘉義縣設立學甲保(41莊),不知是否涵蓋草坔。 3. 《臺灣府輿纂要》纂輯時間在同治(1862-1874)初年;未見學甲保之紀錄資料,而麻豆保所轄21莊當中,目前所知不屬麻豆區有草坔莊、灰磘港莊、二重港、大灣莊、學堂莊、苓仔林莊,除了苓仔林莊外全屬學甲區行政範圍;台南地區並未有學堂莊地名,也許是學甲莊筆誤。 4. 光緒元年(1875)嘉義縣轄36堡,包含學甲堡,但並未記載草坔莊是否所轄。 5. 明治30(1897)年5月,設置鹽水港辨務署轄學甲庄區第九、第十區等共二區。第九區為宅仔港、竹橋寮、二港仔、下草坔、頂草坔、學甲寮、西平寮、大埔口、倒風寮、山寮。時任第九區街庄長為本宗二房六代祖安邦公。 第十區為學甲、下溪洲子、東寮。街庄長辦事處設於學甲庄。 草坔的地名在日治時代以後,就一直存在於各類文獻資料中,國民政府下草坔雅化為美豐村,一為此地盛產稻米,期盼年年豐收;二為戰後民生凋蔽,為期盼建設出美麗豐盛的家園為目標努力,故名「美豐」。但草坔這個親切又符合地理環境的名字,依然鮮活地活在咱們的心裏!

沒有留言: